1978年秋天,胡可同志,总政文化部副部长,借着公务出差的机会,来到昆明军区文化科科长胡诗学(艺名“古月”,曾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)家中。在短暂的交流之后,胡可直言不讳地开门见山道:
“小胡,文化部和总政前几天下发的文件你看了吗?”
听到胡可提起文件,胡诗学急忙点了点头,回应道:“看了。”
胡可接着说:“我今天来找你,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夫妻商量。上级决定在全国及全军范围内选拔一批特型演员,而我觉得你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合适,非常适合扮演毛主席。”
胡诗学听后,激动不已。许多人曾经说过他与毛主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,而他自己也十分渴望能够扮演这位伟大的领袖。然而,他只是一个文化科的科长,根本没有任何演戏经验。贸然塑造毛主席的形象,恐怕会引发不小的争议和问题。
这时,胡诗学的妻子插话道:“他确实长得像毛主席,但他从未演过戏呀。”
展开剩余85%夫妻俩的担忧并非无理,但胡可却摆了摆手,微笑着安慰道:“谁生下来就会演戏?不会演难道不能学吗?你不就是演员吗?你完全可以教他。”
尽管心中依旧不安,但既然胡可这样一番鼓励,小两口便同意了。于是,古月马不停蹄地赶往云南省话剧团。在工作人员的精心打扮下,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惊呆了,化妆师甚至不禁大声惊呼:“你比我们团里的‘毛主席’还要像!”
胡可随即将古月的定妆照带回北京,这张照片也为古月的演艺生涯拉开了序幕。
1978年9月,毛主席逝世已整整两年,但他那深邃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。随着电影和电视的普及,民众渴望能在屏幕上再见到那位熟悉而伟大的领袖形象。由于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,文化部和总政治部便决定,在全国和全军范围内选拔一批特型演员,演绎毛主席。
不久,二十多位特型演员的照片摆在了叶剑英元帅的办公桌上。看着这些照片,叶剑英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年代,毛主席与他并肩作战的场景再次浮现在脑海。几十年的战争生涯让叶剑英对毛主席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。仔细比对照片后,叶剑英的目光终于停留在其中一张上,喃喃道:“像,太像了!”
接着,他对负责推荐的耿飚说道:“耿飚同志,给我介绍一下这位演员。”
耿飚回答道:“这位演员是昆明军区的文化干部,胡可副部长推荐的。”
听后,叶剑英笑了笑:“咱们文艺部队真是人才辈出啊。但你要告诉他,演毛主席可不是闹着玩的。让他多读主席的著作,多看纪录片,收集毛主席的照片,仅仅形似可不够,得神似才行!”
叶剑英随即在照片背面画上了一个红圈,照片上的人便是胡诗学,也就是古月。从此,古月从昆明军区的文化干部变成了八一电影厂特型演员的一员。
接到调令后,古月的内心既是兴奋又充满焦虑。能成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,绝对是令人羡慕的机会。但如同叶剑英元帅所言,扮演毛主席绝非易事,一旦失误,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。这无疑给了古月巨大的压力。
为了演好毛主席,古月全力投入学习,他不断向妻子请教表演技巧,并开始收集毛主席的各类资料。在文化部的帮助下,古月收集到了超过600张毛主席的照片。每当翻阅一张照片时,古月都仔细揣摩毛主席的一举一动、神情举止。每次有所领悟,他都会在纸上记录下来,几个月内便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。通过这样勤奋的学习,古月逐渐对毛主席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。
例如,毛主席喜好抽烟,而他的双手非常大,所以当他抽烟时,常常给人一种手捂在嘴巴上的感觉。这样细微的动作,如果没有用心去揣摩,是很难发现的。
除了模仿毛主席的外形和动作,古月还面临了另一个大难题——方言。毛主席是湖南人,古月的方言与其截然不同。为了准确模仿湖南方言,古月专门去了湖南的韶山市韶山冲村。在这里,他住进了一户人家,与村民们一起干活、挑水、做饭,目的是尽量学会最地道的湖南韶山方言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,古月信心十足地返回北京,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。
然而,1981年,当电影《西安事变》拍摄时,古月首次登上荧屏,首次扮演毛主席。由于缺乏表演经验,他在镜头前显得略显紧张和拘谨,很多简单的镜头需要重复拍摄。古月的表现让整个剧组进度放慢,导演甚至对他大发雷霆:“这张脸怎么会长到你的身上!”
尽管如此,古月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,反而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。两年后,无论是外貌还是演技,古月都已毫无瑕疵,但他扮演的毛主席依然有些“欠缺”。他记起叶剑英元帅的那句点评:“神似”。是的,形似并不等于神似,演技再好也不意味着能够完全还原毛主席。唯有将“主席化”做到极致,才能真正完美演绎。
在此过程中,古月遇到了他的一位贵人——著名导演李前宽。李前宽曾给古月留下了深刻的教诲:“要完美塑造毛主席形象,必须放弃自我,把心放在毛主席的心里。你要按照毛主席的思维方式、处理问题的方法来生活,连言谈举止都要毛主席化!”
这番话对古月触动极大。从那时起,古月也逐渐开始“毛主席化”,甚至连一些生活习惯也开始模仿毛主席。例如,尽管古月原本不喜欢辣椒,但为了贴近毛主席,他开始餐餐离不开辣味。经过这段时间的“毛主席化”生活,当古月再次站在镜头前时,他的表演让所有人刮目相看,终于达到了“神似”的境界。
古月的努力得到了回报。1990年,在电影《开国大典》中,凭借着对毛主席形象的完美呈现,古月荣获了第13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,他塑造的毛主席形象几乎没有瑕疵,令人难以挑剔。
然而,2001年3月1日,古月成为了我军17位文职将军之一,继续为毛主席的艺术形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古月曾有一个宏大的愿望:用一生时间去饰演毛主席,并计划出演100部关于毛主席的电影。遗憾的是,这个愿望并未完全实现。到2005年,他已经出演了《大决战》《走出西柏坡》《毛泽东的故事》等众多作品,总数达到84部。然而,2005年7月2日,古月在广东旅游时突发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,虽经抢救仍未能挽回,享年68岁。
他去世后的7月5日,广州市殡仪馆举行了告别仪式。挽联上写道:“跟党行,来也崇高,去也崇高!学毛主席生,生也光荣,死也光荣!”
古月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不仅是烈士的遗孤,还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才华,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毛主席形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